气喘吁吁的意思是啥(猫咪玩几分钟就气喘吁吁)

气喘吁吁一词形容的是人因为剧烈运动、长时间跑步或过度消耗体力而出现急促喘息、喘不过气的状态。这一词汇常用于描绘体力透支或体能不足的情况。当人们感到气喘吁吁时,呼吸急速而浅薄,胸腔收缩不畅,导致身体缺氧,心跳加快并出现明显的疲劳感。气喘吁吁不仅是体力消耗的表...

气喘吁吁一词形容的是人因为剧烈运动、长时间跑步或过度消耗体力而出现急促喘息、喘不过气的状态。这一词汇常用于描绘体力透支或体能不足的情况。当人们感到气喘吁吁时,呼吸急速而浅薄,胸腔收缩不畅,导致身体缺氧,心跳加快并出现明显的疲劳感。气喘吁吁不仅是体力消耗的表现,也与身体健康状态有关。常见的气喘吁吁症状包括胸闷、头晕、大量汗水、心慌等。因此,在进行体力消耗较大的活动前,应确保身体有足够的体能储备,避免出现气喘吁吁的情况。

“诵默写天团”的大佬们会文人相轻吗?

Top 1 柳永

凡有井水饮处,都能歌柳词,柳永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柳永本人实在是太惨了!他科举不中,便发牢骚写了《鹤冲天·黄金榜上》。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话传到当朝皇帝耳朵里,宋仁宗就说“你且去浅斟低唱,那你就不需要浮名了呗”。然后,从此柳永仕途被针对,48岁才当个小官。后来又被推荐升官,宋仁宗又说“得非填词柳三变乎?……且去填词”,就是说,这人是填词的柳三变吧,你继续去填词吧。

柳永一生流连教坊,也让他的词别具一格。士大夫们和他不是一路人,认为他的词鄙下、粗俗,只有苏轼认为“柳词佳作不减唐人高处”。柳永曾经向晏殊自荐,想转到其他地方任职,晏殊就阴阳怪气的说“贤俊作曲子么”,柳永肯定不服气啊,就嘲讽说“只如相公亦作曲子”,然后晏殊就辩解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

晏殊之所以这么回呢,一是皇帝不喜欢柳永,不敢推荐;二是他认为柳永的词鄙俗,有点瞧不起柳永的词。李清照也有类似的观点,她说柳永的词,有音律可咏唱,但是词语呈下。

Top 2 晏殊、欧阳修

晏殊从小是神童,又做过宰相,他推荐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他的词娴雅清婉,多是离愁别绪,按理说欧阳修也能算晏殊的门生,可是这两人因一首诗变得不互相对付。当时北宋和西夏打仗,久败不胜,而晏殊是枢密使,位同宰相掌握军政大权,他是主和派,欧阳修是主战派。有一天下大雪,晏殊就宴请百官,这文人嘛,喝尽兴了就喜欢作诗词,晏殊就写了一首诗,都是歌颂皇帝、盛世的,欧阳修一听就不乐意了,然后他就写了《晏太尉西园贺雪歌》,结尾两句是:

主人与国共休憩,不惟喜悦将丰登。

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它的意思是:你满嘴歌舞升平,边关打仗的军将感到寒冷彻骨。欧阳修也算是嘲讽全开了,晏殊非常不爽,事后拿韩愈做类比,说欧阳修不分场合的作闹,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变得很差。晏殊有一次在看到韩愈的画像,他就说“此貌大类欧阳修,安知修非愈之后也。吾重修文章,不重它为人”。欧阳修后来也找到机会反击晏殊说“晏公小词最佳,诗次之,文又次于诗,其为人又次于文也”。

和欧阳修同期的大佬太多了,他当官期间推荐过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兄弟俩,后来他们都同朝为官,也算是同事。欧阳修主持科考,推动古文运动,注重策论,他在给老朋友梅圣俞的信里写“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宋稗类钞》中记录过一段: “东坡诗文落笔为人诵,每一篇到,欧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其子论文,因及东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也就是说,苏轼是写的文章广为流传,每出一篇欧阳修都会拿到,然后开心一整天。还跟朋友说,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都在谈论苏轼。欧阳修对苏轼是真心的欣赏,他也是真心的自恋。

欧阳修还以同样自恋的口吻夸过王安石,他写过《赠王介甫》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就是说我虽然老了,但我的雄心依然健在,以后的人谁还能与你一起争高低呢。他还在《再论水灾状》里评价王安石说“学问文章,知名当世……论议通明,兼有时才之用”。王安石也一直以欧阳的修门生自居,但是后来王安石官居宰相搞变法,欧阳修和他政见不合,王安石对欧阳修的态度就转恶了。但欧阳修去世,王安石写了《祭欧阳文忠公文》,没有贬损都是夸赞的。政见归政见,王安石对欧阳修本身还是敬重的。不像欧阳修给晏殊的挽联多少带点讥讽:“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明哲保身』几个字,给晏殊“太平宰相”的名头增加了注释。

Top 3 王安石、苏轼

苏轼早期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但他反对王安石结朋党、用小人,政见不和对文人士大夫来说,就是哪哪都不行,王安石要搞科举改革,在考试中废除诗、赋等科目,专考经、义、论、策。苏轼以诗文见长,他也不同意王安石的改革观点,便上奏朝廷表示反对。王安石脾气本来就不好,直接就炸了,就说“苏轼才高,但所学不正”。苏轼。前身后都是公认的才华卓绝,黄庭坚给苏轼的挽联写道“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陆游描述过读完苏轼词的画面:“试取东坡诸词歌之,觉天风海雨逼人”。

但苏轼在政治仕途上一直是起起伏伏伏伏伏,他不是王安石的变法派,看不惯王安石任用小人,又反对尽废新法,得罪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派。林语堂说他是永远的反对派,他的妾室王昭云说他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可是他又是一个爱直抒胸臆、口无遮拦的人;出口成章,但他的文章又被广为传颂,哪怕是他被贬到最偏远的地区,他的诗词也能传到首都,这些也总给他惹来麻烦,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差点置苏轼于死地。

王安石虽然和他的政见不完全,可是他也不赞成这种因言获罪的政治斗争,他上书就说“岂有盛世杀才士乎?”然后就救了苏轼。后来苏轼路过江宁,还特地去拜谢王安石,两个人就纵情山水,尽论古昔文字。然后他们两个人在交流过后,王安石还评价苏轼说,不知道还要再过几百年,才会出现这样的人物。然后苏轼也曾在读过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后,佩服的说王安石是“老野狐精也”,就是认为诗词各是一家,但王安石却能融会贯通,是一代奇才。

王安石和苏轼两个人政见不同归不同,当他们两个人不再身居高位,不在以立场先行,文豪见文豪都是纯粹的互相欣赏。

Top 4 李清照

说到最开始的提问,说到文人相轻,我最开始只是想看看“背诵天团”的大佬们到底是怎样评价其他人的诗词的,是往纯粹的文学评价的方向走的,可我发现他们大多共处一朝,又各自有主张,评价难免就基于政治立场,很难把立场和文学评价做绝对的切割,你越看就越会觉得不能用所谓的 文人相轻 来评价文豪们的评价,那样就显得很单薄很断章取义。

不过有个人似乎是纯粹的,脱离了政治立场的,评价以上诸位大佬,这个人呢,就是李清照。她写了篇《词论》,她虽然比刚才说的大佬们都出生晚,但喷起人来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火力全开啊!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她说晏殊、欧阳修、苏轼,学问高是高,可写起小词,匠气不雕琢,而且还不能咏唱。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提到王安石、曾巩,说他们文章有西汉内味儿,但写词,读不下去,让人只会笑倒。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又说晏儿道的词没什么铺叙。还说秦观的词致力于委婉、情深一片,实际上却少了些东西。好不容易夸了一下黄庭坚的词内容充实,又说有一些小毛病。评价起自己的词又说 别此一家,知道的人很少。总之,李清照的一篇《词论》绝对是秒杀了全场的大佬们啊!

总结

俗话说,看文人吵架,犹如神仙打架,要说哪个朝代出了最多的文人墨客,那宋朝无出其右。祎小姐觉得怼人怼的不说脏话就能让对手气喘吁吁犹如一口老血喷出,那绝对得用 爽 来形容。所以,这宋代的大文豪们聚在一起互相“评价”,那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一场饕餮盛宴啊!所以,跟着祎小姐看历史,让我们也学会如何优雅的“口吐芬芳”。

本文来自落落清欢投稿,不代表夕下百科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ingchengcork.com/78355.html

上一篇 11-01
下一篇 11-01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