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身上的小黑虫是什么虫(狗狗身上小黑虫是什么虫子)

防治“小黑飞”虫子根源,此方法经过验证确实有效。天气逐渐变热,家里出现了黑色小飞虫。到处飞,看着着实心烦。家里有纱窗,门又不是经常开,想不出从哪来的,就开始查找小黑虫的来源。最后在厕所的下水道内发现了小黑飞的幼虫,至此飞虫来源找到。接下来就是找到方法,消除...
防治“小黑飞”虫子根源,此方法经过验证确实有效。
天气逐渐变热,家里出现了黑色小飞虫。到处飞,看着着实心烦。
家里有纱窗,门又不是经常开,想不出从哪来的,就开始查找小黑虫的来源。最后在厕所的下水道内发现了小黑飞的幼虫,至此飞虫来源找到。
接下来就是找到方法,消除幼虫来源。我用到了两种物品:白醋、八四消毒液。
方法为:
1.打开下水道盖先将白醋沿四周倒下,尽量让白醋浸湿下水道侧壁。这样可以让白醋把挂在上面的污垢软化。
2.等三分钟后,将八四消毒液与水1比2稀释。同白醋一样沿下水道四周倒下。这样可以把附着在下水道的幼虫及虫卵消除,还可以达到消毒的作用。
3.用加压后的清水,将下水道冲洗干净,将适合“小黑飞”产卵的地方清除。
至此,“小黑飞”虫的防治告一段落,接一来的工作是卫生的保持,下水道要两个星期冲洗一次。
如果你家里也发现了黑色小飞虫,不妨也试试这个方法吧。
分享不易,加个关注,以资鼓励

河南商报记者 郭丁然/文 时硕/图

改革正在深化。

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推进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等试点,开展赋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十四五已来,在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背景下,科技领域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并被寄予更大期待。

高校,正是科研领域的一块主阵地。近期,河南商报记者走访了河南农大及河南省科技厅,感受河南科技领域改革脉动。

生命科学学院忙碌的研究团队

“杨老师,数据拿到了!”3月30日,在河南农业大学老校区推广楼5楼的实验室内,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杨森正指导研究生将一份刚拿到的温度监测数据导入电脑进行分析。

3月30日,河南农业大学老校区,杨教授带的学生们正在实验室工作

“这份温度数据是我们将黑水虻(meng,音同“萌”)从海南的育虫基地运送到郑州途中记录的。”杨森向河南商报记者介绍。他们借此可以观察了解,温度变化对这些黑水虻幼虫成活率的影响。

说到黑水虻,眼前这位年轻的教授就打开了话匣子。

杨森向河南商报记者展示黑水虻

2003年,杨森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攻读硕、博,方向为微生物。其间,接触到了黑水虻,慢慢地对这种神奇的昆虫产生了兴趣,并成为他的主攻方向。

博士毕业后,他决定回到母校为河南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黑水虻这种虫很有意思,幼虫外形有点类似蛆。幼虫可以靠吃动物粪便、餐厨垃圾生长,还能“分解”垃圾中的有毒成分。成虫不再进食、也不叮咬人、不传播病菌,8天后就自然死亡。

能够“吃”垃圾,长成后还能成为优质的动物蛋白,这小小的黑水虻可谓是生物“清道夫”。但目前市面上缺少成熟的技术进行大批量产业化应用。经过科研攻关,杨森和团队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黑水虻的全自动养殖和加工,可以将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农副产品下脚料等废弃生物质转化为昆虫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机肥,转化过程中没有臭气、废水等排出,达到零污染零排放。

收益按“6211”分配,明确机制后激发创新热情

杨森的科研成果很快受到了业内广泛关注,省内外不少机构纷纷与其签约进行合作。

杨森正在 指导学生做实验

国外的企业也伸来橄榄枝,凭借对这小小黑水虻的产业化研究,杨森在2019年与新加坡一家公司签订了价值150万美元的技术授权使用合同。

“学校的社会服务处积极为我们对接资源,让我们可以更加专注科研。另外,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技术转化收益按照‘6211’的政策执行。”杨森说。

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工作人员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所谓“6211”是科研人员对《河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修订)》(以下简称《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中收益分配的通俗讲法。

根据《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定,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的80%用于奖励(其中60%为课题组奖励、20%为课题组后续研发基金),其余10%给所在学院、10%归学校。而归属课题组的60%中,项目负责人可以最高分得50%。

河南某科研机构的研究员王凯(化名)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以前对技术转化收益没有明确规定,只能靠科研人员与单位协商决定。

“分得多,单位和同事可能会对你投去异样的眼光。分得少,科研人员感到吃亏。”王凯说,甚至还有因为利益分配问题,科研人员和单位闹上法庭的案例。

而如今,有类似这样的“红头文件”明确规定收益分配制度,给科研人员吃了定心丸。既解决了后续进一步研发的经费问题,也给科研团队和科研团队带头人增加了科研动力。

破除“唯论文”,下乡入村把科技服务做好也能评职称

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与产业相结合才能更大的发挥作用。

在河南农业大学,为了更好地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更好地帮助科研人员对接资源,专门成立了社会服务处。

“我们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帮助科研人员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横向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的负责人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作为河南农业领域科研的领头羊高校,河南农业大学还承担了农业技术推广、用农业科技和人才帮扶贫困地区脱贫的任务。

为此,河南农业大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由分管副校长任相关领导小组组长,面向全省提供科技服务。其中包括开展“百名教授、千名学生、服务万村”科教行动。

开展社会服务,处处需要资金,为了调动学校教职工参与科教服务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结合,河南农业大学专门配套推出《百名教授、千名学生、服务万村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根据《办法》,每两年评审一次,服务基金每次资助35项,每项3万元。主要用于对材料、农资等技术化投入品的购置、推广服务、宣传培训、技术咨询等费用,以及与科教服务相关的差旅、会议、培训等支出。

下乡入村提供服务是个“苦差事”,会占用科研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此河南农业大学还专门针对提供服务的科研人员的突出业绩进行考评。科技服务做得好,一样可以评职称。

据介绍,实施“百名教授、千名学生、科教扶贫行动”以来,长期参加扶贫服务的教授、副教授年均500余人,学生5000余人,为河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贡献力量,为贫困地区快速脱贫、产业发展和增强致富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持。

改革放权,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

河南商报记者从河南省科技厅了解到,河南农业大学的案例折射出的是河南科研改革实践的成果。

“近些年河南加大科研自主权下放力度,高校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河南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据此前统计,河南已经有27所高校院所共制定出台了244个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放权激励政策。

90%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奖励等制度,完善了横向经费管理和分配方法、绩效支出办法等。

高校院所在科研项目预算调剂、科研绩效使用、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院所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调剂政策落实比例达到93.75%,科研人员整体满意度达到83.60%。科研人员学术交流出国、岗位设置、离岗创业等方面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在科研绩效奖励方面,高校院所对科研人员科研绩效奖励发放总额大幅增加。以2018年为例,27所高校院所共发放科研绩效总额3147.41万元,同比增长64.30%,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2021年3月17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了176项重点改革任务,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其中提到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推行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技术总师)负责制,推进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等试点,开展赋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

这些改革,将带来更多的科研精力投入和更大的创新动力。

(编辑 吉倩倩 刘梦鸽)

本文来自我是绿柠檬投稿,不代表夕下百科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ingchengcork.com/79838.html

上一篇 11-19
下一篇 11-19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